仔細想想,我們大多數(shù)人離開了原有行業(yè)和崗位,到底是什么原因呢?馬云說的很直接,錢掙得不夠,干得不爽。對于越來越多年輕人來說,爽不爽已經(jīng)成為要不要做一件事,越來越重要的因素。很多人離職是因為不喜歡公司的工作氛圍,不喜歡自己的上司的領導方式,不喜歡自己所在的崗位,所有的不喜歡背后,本質(zhì)都是自己的生命價值感沒有被體現(xiàn)。假設以三年為限,選一份工作,也就是意味著將投入一千多個日日夜夜,將生命一部分投入到某件事情上。
第一,做的是否激發(fā)了熱情,激發(fā)了創(chuàng)造力,激發(fā)了價值感。做的事有沒有讓這個人變得更好,做的事有沒有讓這個人在成長?做的事是在消耗還是在滋養(yǎng),是在享受還是在煎熬呢?如果忽視了生命的價值,其實哪怕掙再多錢,也會遲早再次選擇。
第二,是商業(yè)價值,用商業(yè)價值*化更為精準。有價值和價值*化有著很大的區(qū)別?;ㄒ粋€小時跟身邊朋友閑聊,這讓你很開心,算是有價值。但如果一個小時跟高手聊天,讓你有成長,有進步,這顯然比閑聊的價值大很多。
關于價值有兩個層面,顯性價值和隱性價值。
1、顯性價值。是看得見、摸得著的所得最直接的就是錢。
2、隱性價值。是方方面面的,比如做文員和做銷售,掙的錢是顯性價值,但做銷售的人,因為天天在市場上他能獲得更多的機會,積累更多的人脈,能開闊更大的眼界,能磨練出更強的能力。這些都是隱性價值。這個三年掙的錢可能沒有文員多,顯性價值沒那么大,但他獲得的人脈能力等隱性價值卻是巨大的。而這些隱性價值,在某些條件下能轉(zhuǎn)化成顯性價值。重視隱性價值非常重要。
第三,是社會價值。根據(jù)馬斯洛層次需求論,每個人終其一生最高層次的需求是尊重和自我實現(xiàn)。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體驗。在生命的某個時刻,追問自己活著的意義。人是群體,動物是社會群體的一部分。年輕的時候只想著掙錢,但當走到了一定階段,就會思考,我對身邊人的價值到底是什么?對身邊人的價值是什么呢?對這個社會的價值又是什么呢?如果能夠在年輕的時候想清楚想明白,那么越往后走,生命也會變得越踏實越厚重。馬克思韋伯說,每個人都是懸在由他自己所編織的意義之網(wǎng)中的生命價值、商業(yè)價值、社會價值。這是為擇業(yè)的第三個模型。
轉(zhuǎn)載:http://www.jkyingpanluxiangji.com/zixun_detail/11596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