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理解知識管理之前,我個人覺得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管理,管理就是對行為的干預,這種干預有事前干預和事后干預,事前干預是為了推動或者約束將要發(fā)生或者可能發(fā)生的行為,而事后干預是在一種行為發(fā)生之后進行反饋性處理,以使同樣的行為在未來的時間內得到強化或者弱化。
那么,所謂的知識管理,就是為企業(yè)實現(xiàn)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共享而進行必要的干預的過程。也就是充分利用集體的智慧提高企業(yè)在新的市場競爭環(huán)境下的應變和創(chuàng)新能力。 知識管理應該包括4個方面工作:建立知識庫;促進員工的知識交流;建立尊重知識的內部環(huán)境;把知識作為資產來管理。其實這四個方面的內容,歸根結底只有一個核心,就是如何使存在于企業(yè)內部的,零散的,儲存于員工頭腦中的隱性知識變成顯性知識,并且進行很好的保存,以在企業(yè)內部進行充分的交流共享,達到整體提升。那么,知識管理的核心目標是使知識得到共享交流,在此之前先要創(chuàng)造知識知識由隱性變?yōu)轱@性。 不管是知識由隱性轉化成顯性,或者知識的交流共享,都必須由人的行為過程來實現(xiàn),那么如何使一種行為產生,并使這種行為產生管理者所期望的效果呢?這就是一個如何使知識擁有者產生分享知識的動機的問題了。按照行為學對動機的定義來看,動機就是引導人們作出行為的過程,它包含兩個要素,一個是動機的強度或拉力
另一個是動機的方向或目標。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來理解這個定義,比如用蘿卜來吸引驢產生往前走的行為,動機就是使驢往前走,那么對驢來說,它的動機的目標就是吃到蘿卜,而動機的強度或者拉力就是蘿卜對驢的吸引力。要實現(xiàn)這個動機的關鍵不在于動機的目標本身,即吃到蘿卜,而在于動機的強度或拉力有多大,對驢來說就是蘿卜對它的吸引力有多大所以在知識管理中,要實現(xiàn)企業(yè)內部知識由隱性變成顯性并且交流與共享這個目標(蘿卜)的關鍵不在于目標本身的確立,而在于如何獲得足夠的拉力促使隱性知識轉變成顯性知識,如何使知識擁有者愿意進行交流共享。 要解決這兩個問題的關鍵在于兩個方面
一個方面是領導對推進這個行為的決心有多大。說到?jīng)Q定,可能很多人很聯(lián)想到的是,領導對此項工作的重視程度表態(tài),在員工大會,管理骨干會議等場合的表決心就完事了。其實不然,這里所說的決定,不僅僅是在言語上的表態(tài),更重要的是在行動上將要采取的具體決策動作,比如,領導層愿意為此項工作的開展投入多少的費用,投入多少的人力和物力,所投入的費用,人力和物力是否足夠產生推動兩個轉變(隱性知識轉變?yōu)轱@性知識和知識的獨占轉變?yōu)榻涣鞴蚕恚┑睦Α?/span>
如果拉力不夠,卻想兩個轉變得以實現(xiàn)是不現(xiàn)實的。 另一個方面就是制度保障上是否創(chuàng)造了方便于兩個轉變得以順利實現(xiàn)的條件?;氐接锰}卜引導驢前行的例子中去,我們就要保證讓驢覺得這個懸掛在它前方的蘿卜是非常好吃的,至少是吃到肚子里面是沒有傷害,如果驢認為這個蘿卜是不好吃,甚至有可能是吃了之后要鬧肚子的,那么蘿卜對驢來講,就沒有任何的拉力。同樣的道理,企業(yè)內部的知識擁有者認為把自己好不容易積累起來的知識(隱性知識)轉變成顯性知識并且與人交流共享的過程中,他出于對自身利益的關切,就會考慮這兩個轉變對自己切身利益的利弊進行衡量,如果他認為這兩個轉變對自身的利益是利大于弊的,就會愿意參與轉變,反之就會想辦法避開轉變,隨然會在某種壓力之下做出了一定程度的轉變,那也是不全面的
甚至是失真的。所以,管理者應該充分考慮知識擁有者在轉變中的利益考量,制定相應的制度予以保障,不僅要保障知識擁有者的利益,而且要激勵知識接受者的積極性,如果沒有這中制度保障,就會出現(xiàn)知識提供者和接受者都沒有積極性的情況。 知識管理是個好東西,不僅能促進企業(yè)內部員工整體能力的提升,防止因為人員的流動而出現(xiàn)重大知識損失給企業(yè)造成的不利影響,短時間內提高新入職員工的工作能力,從而提升企業(yè)內部獨門秘笈的積累,提升企業(yè)核心競爭力。但是,要實現(xiàn)知識管理的良性循環(huán)也不是一兩次培訓,幾個會議和口號加標語就能實現(xiàn),這需要企業(yè)為此投入真金白銀,并制定配套的保障制度,否則就真的只能停留在一兩次培訓,幾個會議和考號加標語之上了,畢竟這已經(jīng)是市場經(jīng)濟社會了。
轉載:http://www.jkyingpanluxiangji.com/zixun_detail/3064.html